close



圖/沙塵暴來襲,窗邊一片霧濛濛。人心模糊,只有花還醒著

港媒大舉入侵,帶來服務導向的新聞概念,不僅攻下市場,帶來最大震撼,是讓以往高不可攀,視為意見領袖的輿論,通通掃了下來。


基本上,我覺得那是好的方向。

讀者意識開始覺醒;媒體地位開始式微。

以前媒體對待讀者,好像家裡的黃臉婆,擺在那裡,隨你差遣,隨你發牢騷,反正她那也去不了;現在的讀者好像嬌貴的女朋友,得花盡心思,討她歡心,就算無理,也得奉陪,只求她看你一眼。

 


施明德不敵林葉亭?



一個政壇忽近忽退的政治人物;一個在螢光幕上乍現乍出的退隱藝人。
為何有交集?

這是什麼問題啊? 

話說,若不是我的媒體每週一次的讀者會議,我還真沒機會把這兩人放到新聞天平中去衡個輕重。

 

我所屬的媒體,每週都會有讀者會議。也就是每期尋找十五個買雜誌的讀者來參加會議,男女各半。

 

參與讀者會議中年齡、地區,每次都不一樣。

 

我參加過的那幾期,都是25-40歲之間的台北東區購買者。
有一回,人物篇訪問了施明德的女兒施佩君談到她與父親之間的心結,施佩君剛寫完一本帶有濃厚自傳體的小說,一心醉心政治運動的父親與渴望正常父愛的女兒,糾纏心結,我個人是很喜歡看這樣的體材。

但那天在讀者會議中,十五個讀者中竟然只有三個人對此題目有興趣。也就是說十二個人翻了就過去。問起,為何不看?讀者的反應是【施佩君是誰啊?】標題上明明寫著斗大的字體【施明德的女兒】。但他們另一個反應是【那有怎樣?他不是不當立委了嗎?】

 

翻著翻著下一頁,寫到四位棄影從商的明星,林瑞陽(13 周丹薇(14)張佩華(12)林葉亭(15)。。

 

民調單位的主管翻著頁數,開始報告讀者會議的閱讀率,我的腦袋卻漲得轟轟作響。。什麼?什麼??施明德的女兒只有3人看,林葉亭15人? 大家都愛看???


一個為台灣民主做苦牢的家族故事;一個扮相花俏上電視講造型的女星。

 

怎麼會出現這麼大的焦點落差呢?


是我的世界太老了?還是社會跑的太快了?
這些看似簡單又衝擊閱讀習慣的指令,讓我不自覺的打起寒顫。

【不認識?沒新聞熱度?長得不怎樣?...】通常都是決定讀者是否持續閱讀的基本門檻。當初,媒體長官常常說【美女、帥哥..或是新聞HOT人物 就是賣點 才需要提案】 

我當然不能說是讀者膚淺,而是反思自己與社會落差之所在?

不過,後來多參加過幾次讀者會議後,才發現這些看似膚淺、單純的編輯指令,不是港媒特質,而是他們經過精密的民調計算後,所算出的【熱賣恆等式】。

前媒體總是高高在上,以指導者的身分去寫稿,教導民眾,尤其在意識形態上的導引,所以常常看到讀者一邊看報,一邊罵。花錢找氣受。

 

現在媒體則是服務導向,讀者不喜歡的,絕不勉強,還要避免觸怒。有一回讀者會議上,還有讀者抨擊完文章後,開始罵廣告,【你們的廣告太編得像專題了,這樣連你們寫的文章,我都懷疑是廣告?】

 


天啊?~讀者大人,若沒有廣告,媒體是活不下去的。

但這是媒體自己的生存問題,讀者唯一的,就是要求再要求,看到他們想要的,而且是物超所值的。

廣告太多,干擾閱讀。當然要抱怨。

這幾年,港媒大舉入侵,帶來服務導向的新聞概念,不僅攻下市場,帶來最大震撼,是讓以往高不可攀,視為意見領袖的輿論,通通掃了下來。

 

讀者意識開始覺醒;媒體地位開始式微。


基本上,我覺得那是好的方向。
 

以前媒體對待讀者,好像家裡的黃臉婆,擺在那裡,隨你差遣,隨你發牢騷,反正她那也去不了;現在的讀者好像嬌貴的女朋友,得花盡心思,討她歡心,就算無理,也得奉陪,只求她看你一眼。


至少我警覺到那個落差的存在。

雖然施明德與林葉亭那一大段落差,我一時還無法理解 

讀者最大。
不容挑戰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nn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